当前位置: bitcoin价格>走进乐译通>行业新闻

  • 驻外使团使馆的翻译与同窗的影响 驻外使团使馆的翻译与同窗的影响 2015-06-25

    (二)驻外使团使馆的翻译与同窗的影响幼童有语言优势和出洋经验,很多都被派遣到国外使馆或随同公使出洋,通过翻译工作进入外交界,其中最为人知的是第四批幼童梁诚。梁诚于1886年随张荫恒公使赴美国,任二等翻译官,后来还以参赞官身份曾出使日本和英国。1902年,出任美、西、秘三国公使,驻美五年,其中最着名的外交成就是促成美国政府退还庚子赔款,为国家争取合法权益。其他幼童也有类似的驻外翻译经历。【表2】 值得注意的是,梁诚出任三国公使后,深知三国交涉事件殷繁,于1903年向朝廷奏报增派驻外人员,当中包括多名昔日同窗的幼童,其中有具体记载的有以下五人:【表3】“使馆里的参赞、领事、随员、翻译等外交官,一般由公使调聘”,而且“他们的工作直接影响到使馆的工作效率,影响到使馆在美国人及旅美华人中的形象”(梁碧莹,2011:313)。鉴于驻外使馆工作如此重要,加官进爵、薪水颇丰(1907年头等、二等、三等翻译官的月薪分别为400、300、240两银,ib记:296),当梁诚有掌管人事任用之时,他当然起用能胜任翻译与外交工作的同窗手足,特别是当年被清朝召回时留美不归和后期自费重返美国留学定居的“逆子”。前者包括表格中的容睽,他耶鲁大学毕业后,从1893年开始以译员身份任职于驻美使馆,后来不断晋升,直至他1943年去世;另外还有谭耀勋,他也是耶鲁大学毕业后在驻纽约领事馆任翻译,但不久便患病身亡。后者包括上表中的欧阳庚,他后来晋升为旧金山领事馆副领事,并任温哥华领事、巴拿马总领事、驻英公使馆一等秘书及其他外交职务;还有陆永泉,他在驻纽约领事馆任翻译工作期间,在办公室被暗杀。尽管这些幼童违抗清廷命令留居美国,身为朝廷外交官的梁诚并没有远离他们,反而看重他们久居外洋的经验和为华人请命的热情,以翻译工作为契机,给他们一个发挥才能的平台,以下援引梁诚当年上报耀升容睽为二等翻译官的奏折为例:再驻美使署三等参赞官容播,光绪出年充出洋学生,在美国耶卢大学堂毕业,西学湛深,外交娴熟,在署供差,十有余年,专办洋文文犊,极资得力,限于额缺,致久淹滞,似宜量为拔摧,用示鼓励。换句话说,无论是被召回的还是留美定居的幼童,他们都“熟悉洋务,处事果断,正当年华,似乎正是曾国藩、李鸿章当年希望栽培的人物:熟悉世界,又忠于国家”(胡劲草、钱钢),在清末民初的外交战场上互相提携,互相扶持,以翻译为国家作贡献。他们具体的翻译经历散落在各任公使、大使、领事官的私人日志和出洋记录中,有待学界系统的发掘和整理。更多。。。

  • 幼童的译事活动及评价 幼童的译事活动及评价 2015-06-25

    1881年,前后四批共120名幼童除了少数人早亡、被提前召回或留美不归以外,其余94名分三批撤回。在处理留学生归国任用的时候,洋务派没有明确的分配计划,让幼童受尽苛刻和不公的待遇。当洋务派无法判断如何合理任用人才的时候,便随意地把大部分幼童派到各个洋务实业部门当学徒和打下手,剩下的就去当翻译,而这也是幼童早期从事洋务实业翻译的原因。后来,随着时局转变,部分幼童或发挥其家庭关系力量,或通过洋务重臣的赏识,或互相提携,凭借翻译工作获取晋升、抒发己见、传播先进思想。下文将依据Pym(2007)提出的四项研究翻译历史的原则,即社会起因、聚焦译者、交互文化、着眼当前,对幼童作为译者进行个案分析和群体研究,并结合李鸿章、唐廷枢、盛宣怀、袁世凯、容阂等人对幼童翻译工作的影响,梳爬其译事活动,评价其译事特征。(一)洋务实业的翻译与洋务派的影响根据1942年美国学者勒法吉整理的《留美幼童文职分配名单》,有25名幼童被召回后在各洋务实业任职“文童”,其中包括李鸿章所上奏的“办理翻译、机器、电报、医学、鱼雷、水雷等事”(转引自勒法吉,2006:85一86)。笔者根据现存史料进行统计,初步发现有18名曾经在洋务实业从事翻译工作,具体如下:【表1】表一的翻译经历大部分属于幼童回国后的首份差事或早期工作经历,主要工作地点上海、天津及以北地区,涉及的洋务实业有铁路、矿业、水务、电报、电力、纺织、军火和外事。究其原因,是李鸿章希望幼童成为“职业性工程师”为国服务,而“设法不让这批幼童在中国官场中埋没,或则荒废所学去上海‘洋行’中做买办”(勒法吉,2006:62)。另外,尽管幼童留美期间也有刻苦学习汉语,但更多的是使用英语和粤语,以致幼童在回国之初很不习惯使用汉语。例如,其中一名幼童吴仰曾在给美国友人的信中坦言“听不懂李鸿章的口音”(Rh。ads,2011:183)。因此,李鸿章也希望幼童通过翻译工作“重学汉语”,就如当年留美期间通过翻译练习学习英语,但现在学的是汉语。但是,历史的发展从来不受个人主观意愿所支配。尽管幼童中出现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等着名工程师,但外语优势和西学知识让也他们有更多的发展空间,特别是部分来自有洋务家庭背景的幼童,回国后子承父业,翻译便成为其工作的一部分。例如,幼童黄仲良的父亲黄道平曾任上海江南制造局锅炉车间的总办,另一幼童黄开甲的父亲黄岳川在潮海关任通事,两人受到家庭影响从事洋务工作,黄开甲更有大量的翻译工作经验,下文将多次提及他。而最突出的例子是来自广东的着名买办:唐廷枢,他的子侄唐荣浩、唐荣俊、唐元湛、唐绍仪、唐国安、唐致尧都是留美幼童。根据汪敬虞(1983)编写的《唐廷枢年谱》,唐廷枢早在幼童留美期间帮助李鸿章集资开办了开平煤矿,设立了上海洋务局,还向李鸿章推荐郑观应办理津沪电报和招商局,可见其办洋务势力之大,关系之广。因此,表一的唐姓幼童在回国之初利用了家族关系,以翻译工作为跳板谋求发展。后来,唐荣浩从山东外事局翻译晋升为局长,唐元湛通过在电报局当翻译而晋升为民国第一任电报总局局长,唐荣俊则接过衣钵任怡和洋行总办。除了洋务家族关系以外,部分幼童获得洋务重臣的赏识,继续以翻译工作开启仕途。例如,蔡绍基、罗国瑞、黄开甲、朱宝奎曾经担任盛宣怀的翻译和秘书,其中以黄开甲的任期最长。又如,梁如浩、蔡绍基、唐绍仪、吴仲贤、林沛泉、周寿臣后随李鸿章的德国顾问穆德麟去朝鲜协助建立海关制度,后又随袁世凯办理事务,其中唐绍仪“1885年随袁世凯出使朝鲜,初任帮办税务,旋即调西文翻译,从而开始了两人的政治和私人交往。此后直到1912年,28年之间,袁唐2人,由清政府的下级官吏,而封疆大吏,而部院大臣,而中华民国的大总统、内阁总统”(骆宝善,1989)。可见,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1efevere,2004:14)。幼童早期在洋务实业翻译工作是洋务派希望其成为技术专家的过渡工作,或者是继承家业操办洋务的起步工作,从业时间不长,对社会影响不大,但让幼童在回国之初解决生计,尽快熟悉中国社会文化和汉语,并为日后发展积累原始资本。更多。。。

  • 留美学习与中途召回 留美学习与中途召回 2015-06-25

    到达美国后,容闳安排幼童入住美国人家庭,幼童很快就客服语言和文化障碍,与当地学生一起接受美式教育,各科成绩优秀。在周末和节假日,幼童必须跟从中文教习刻苦研习国学典籍,并进行大量的硬汉、汉英翻译练习,留下了大批优秀中英文习作的史料。另外清人李圭在1876年参加美国费城世博会期间,发现当地教育局骄傲地把幼童的习作作为教育成果展出,且“所著汉文策论,亦尚通顺。每篇后附洋文数页,西人阅之,皆啧啧称赞”。可见,幼童不仅掌握各科知识,了解美国文化,还具备良好的双鱼水平和翻译能力。 但是,幼童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出现的“西化”行为,如穿洋装、与女同学跳舞,甚至入基督教、剪长辫子,引起旧派学人强烈不满,并不断上奏批评,使清廷最终在1881年下令“将学生撤回,量才器使”。但幼童中途辍学,尽管已经考入耶鲁大学等知名学府,但学艺未精,且国内舆论早已将其丑化,他们真的可以被“量才器使”吗?更多。。。

  • 大清留美幼童——洋务运动中被遗忘的译者群体 大清留美幼童——洋务运动中被遗忘的译者群体 2015-06-25

    留美缘由 洋务派于1862年起陆续兴办同文三馆和福建船政学堂,但仍未能满足以洋务自强的需求,故于1871年提出官派留学生计划。该计划“固属中华创始之举,抑亦古来未有之事”,受到重重阻挠,在1872年才完成四批共120名学生赴美。这些学生出洋时是平均年龄只有12岁的男童,故史称“大清留美幼童”(下文简称“幼童”)。 值得一提的是,“120名幼童广东籍计83人,约占69%”;粤童中香山籍计39人,约占全国1/3,其直接原因是留学计划功臣容闳的影响,间接原因是岭南地区的外贸和翻译历史;容闳是广东香山人,而香山林进澳门和广州,早有民间通事、买办之人自学夷语与洋人做起买卖谋生。容闳遭难入读传教士办的西塾并赴美留学,也因“通商”而后,所谓洋务渐趋重要,吾父母欲先着人鞭,冀儿子能出人头地,得一翻译或洋务委员之优缺”容闳1854年在耶鲁大学毕业回国后曾任翻译和买办,后来向洋务派提出留学计划并得以实行,并在招生困难之际被派回广东招生。家乡父老也希望其子弟通过夷语、当翻译、办洋务而“出人头地”,便同意送子出洋。部分幼童的洋务家庭关系,更为其被迫召回后谋得发展出路。 更多。。。

  • 莎士比亚《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片段汉译 莎士比亚《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片段汉译 2015-06-23

    TROILUS 特洛伊鲁斯Ay, Greek; and that shall be divulged well是的,希腊人,真真切切;In characters as red as Mars his heart我要用红如马尔斯热恋维纳斯的那颗痴心般的红字书写:Inflamed with Venus: never did young man fancy从未有年轻人像我这样忠贞不渝,爱得海水枯竭,With so eternal and so fix'd a soul.爱得天崩地裂。Hark, Greek: as much as I do Cressid love,听着,希腊人,我对克瑞西达的狄俄墨得斯深恶痛绝,So much by weight hate I her Diomed:而我对她的爱像那份深恶痛绝一样强烈:That sleeve is mine that he'll bear on his helm; 狄俄墨得斯要戴在头盔上的那条衣袖乃我的衣袖也;Were it a casque composed by Vulcan's skill,纵然那顶头盔是用火神法尔砍的神技铸冶 My sword should bite it: not the dreadful spout我的剑也会如斩土剁泥一般削烂那块铁:Which shipmen do the hurricano call,飓风风眼凝固水手们的血液Constringed in mass by the almighty sun,滔天水柱落下时连海神尼普顿也吓得昏昏然失去知觉Shall dizzy with more clamour Neptune' sear 可那气势远不及我拔出流星剑In his descent than shall my prompted sword架在俄墨得斯身上Falling on Diomed.将其消灭。 资深译者 译: 是的,希腊人;那一段情感,我要用马尔斯热恋维娜斯时的那颗心那样红的字来写;年轻人从来没我这样死心塌地的爱过。听,希腊人:我深爱克莱西达,我也同样的痛恨她的戴奥密得;他要戴在他的盔上的那只衣袖乃是我的;纵然是神匠乌尔坎打铸的盔,我也要用剑把它挑下来。航海人所谓飓风之惊人的水柱,被强大的太阳吸在一起,下降之际要震昏了海龙王奈普庭的耳朵,但是也不及我准备好的剑落在戴奥密得身上时之声势浩大。 资深译者 译:特洛伊罗斯 是的,希腊人;我要用像热恋着维纳斯的战神马斯的心一样鲜红的大字把它书写出来;从来不曾有过一个年轻的男子用我这样永恒而坚定的灵魂恋爱过。听着,希腊人,正像我深爱着克瑞西达一样,我也同样痛恨着她的狄俄墨得斯;他将要佩在盔上的那块衣袖是我的,即使他的盔是用天上的神火打成的,我的剑也要把它挑下来;疾风卷海,波涛怒立的声势,也将不及我的利剑落在狄俄墨得斯身上的时候那样惊心动魄。

  • “网络文学”如何译成外文 “网络文学”如何译成外文 2015-06-19

          据说世界越来越小,很快就要成为一个地球村了。当然,“地球村”究竟是什么意思,还没有严格的定义,我猜,恐怕并不是真要成立个村委会,任命一个或选一个村长,把所有地球人都管起来,或为所有地球人服务。即便到了那时候,让所有地球人都说同一种语言、写同一种文字,也是做不到的,那时候可能更需要翻译。翻译是一项难度极高的工作。难在哪里?难在有些东西中国有外国没有,或外国有中国没有。如果都有,还好翻译,比如狗,中国有,英语国家也有,到了那儿,指着一条狗问,你们叫什么?说叫dog,那么就译成dog,准没错儿。如果一家有一家没有,比如早年的“tank”,就只好译为“坦克”了。这还不是最难的,因为它指涉的总归还是一种实有的“物”,一般不至于弄错,不会误认为木牛流马也是tank的一种。但是,如果要把“风水”译成英文,就很困难了。或许应该译为“大自然的搬运工”?那么“风水大师”呢?译为“矿泉水生产商”?现在我国的翻译界就面临着一个此类大难题,即如何将一个我们有人家没有的东西由中文译成外文。具体讲,就是将中文的“网络文学”译成人家能明白的外文。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从实际情况看,单是中译英,已经有了六种译法,包括“net literature”、“network literature”、“internet literature”、“of network literature”、“cyber literature”、“online literature”。一看就明白,这些译法都出自中国翻译家之手,因为它们全都符合中国的主流价值。在中国,权威专业人士曾经给出过一个明确的定义,叫做“网络文学的本质是文学”,所以这六种译法,无论前面那个字或词怎么变,后面那个字确定无疑都是“literature”。然而,糟糕的是,无论是这六种译法中的哪一种,英语国家的人都看不懂,因为他们那里没有这种东西。假如你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他们明白这是一种什么东西,唯一的办法就是排除万难,尽可能详细地向他们描述这种东西的性状、质地、用途、内容,它们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又是怎样被出售和消费的,它们的好坏是以怎样的标准和方式鉴别的……如此这般,如果对方的智商足够高、知识面足够广,其中的一半大概有可能猜出这是一种什么东西了,但是你立刻会面临一个反问:这种东西怎么可以叫“literature”呢?他会告诉你,他们那里也有一种类似的东西,被做成某种类似“书”(因为也有封面)的模样放在网络上,便宜的花一美元就可以下载一本,然后慢慢读。但是这种东西是“读物”,不是“文学”。在英文中,这是两个不同的字;把“读物”称作“文学”,是要被人笑话的。当然,制造出这个翻译难题的真正操盘手或许源自教育。如果不是他们培养了一大批这样的读者,这种别处没有的东西,怎么可能在中国折腾得如此热火朝天、风生水起?